大富刘氏迁湘发祥地寻访记
2025-06-04 09:16:37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贺磊 | 作者:刘自林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48860

双峰大富刘氏,《源流总序》云:“溯我刘氏,系出陶唐,至丹朱之孙刘累仕夏封刘,善御龙,为御龙氏,在商为豕韦氏,在周为唐杜氏。春秋时,隰叔仕晋为士师,又为士氏。历五世,而士会适秦归晋,其居晋者为范氏,留秦者复刘姓,遂定为刘氏。越十余世迁梁居沛,王气钟焉。高祖布衣为帝,而刘氏始盛。登位六年,高祖擒楚王韩信于陈,乃封弟刘交为楚王,都彭城,故刘氏为彭城郡。”传至刘永炽,仕元为风阁学士,谪衡州,遂致仕归里。其子显孝元季时仕南楚岳州太守,解组归籍后,于明太祖初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徙居楚南之邵陵太平一都(今属邵东市)洞下冲,大富刘氏尊其为迁湘始祖。

2020年五修,大富刘氏,登记在册七千多人口,主要分布在双峰(大坝桥、大坪里、正公祠、小富、桃林等处)、邵东、隆回、岳阳、衡阳等地。还有若干宗亲失联,散布全国各地。

五修期间,2019年11月,柏章、小平、良卿等宗亲,到邵东团山镇、流光岭镇考察始祖发源地,无果。迁湘鼻祖显孝公,到底落脚在哪里?二十多位祖辈长眠的金城观、刘家湾等地,到底在何处?长久以来,一直萦绕于怀。

2025年5月20日,农历四月二十三日,天气晴朗,我驱车四十公里,到流光岭镇建民村寻访,成功找到刘家湾、洞下冲、金城关,圆满达成了多年来的心愿。

一、为什么去流光湾

5月10号左右,我在双峰诗联群里说到,我们大富刘氏,是从邵东团山、流光岭一带来双峰的,但找不到具体的地方。一诗友说,流光岭,按双峰邵东方言读法谐音,应该就是刘家岭。受此一言启发,我当即在网上搜索,确实如此。又搜到一篇关于团山与流光岭交界地常德冲的历史渊源文章,作者为邹敏德,文后的作者介绍为:团山人,中国书协会员、岭南诗书画会会长,现居广州,并留有电话。我立即与他联系,并加了微信。他告诉我,从他老家去流光岭,要经过一个叫流光湾的地方,距流光岭只有两华里。流光岭在民国时期还叫刘家岭,后来台湾有人写信回来,收信地址写的也是刘家岭。这个流光湾,很可能就是刘家湾。

又查,古太平一都,包括现在的流光岭镇、团山镇、砂石镇及汪塘一部分。             

这些因素叠加起来,坚定了我去流光湾寻访的决心和信心。

二、寻访经过

5月20日9点10分,我到达流光湾,看到屋场名为积厚堂,房屋已经翻修了,但仍旧沿用老屋场名。坐北朝南,呈靠椅状,后背有山,两边有扶手(山岭),前面为开阔的田垅。

一中年汉子告诉我,他们全村都姓尹,没有一户刘姓。问其他事,他基本上不知道。顿感失望。这时,一位老人干活回家,我马上跟进他家。这位老人,名叫尹儒宗,82岁了。他告诉我,听老辈传说,流光湾以前是刘姓庄屋,就是刘姓看管祖坟的人住的房子,在清末或民国时卖给他们尹姓了。他的说法,初步印证了,流光湾,就是刘家湾。问他屋后山是否有刘姓老坟,他说,几百年了,即使有,也找不到了。也是,六七百年,沧海桑田,祖先安葬时不一定立了碑,就算立了碑,千百年的风化、销蚀,泥土堆积,开荒挖土,不可能还有踪迹。我又问,是否知道洞下冲这个地方?他回答,就在流光河对面,同属建民村(流光湾原属桃花村,后与建民村合并,仍称建民村),看得见,直线距离就几百米,开车过去,得过桥,绕个大弯,约三公里。

听尹儒宗老人这么说,我为之一振,马上拜请他,陪我去趟洞下冲。到达洞下冲后,与尹以正(男,86岁)、尹明松(男,74岁)等老人交谈,得知:这里叫洞霞冲(“霞”与“下”音近,族谱记载为“洞下冲”,究竟是“下”误写为“霞”,还是“霞”误写为“下”,不得而知),包括竹山组、洞霞组,三个屋场,分别为竹山堂、早禾堂、老铺里,彼此相距不过百十米。竹山堂和早禾堂,只见墙倒屋塌、残垣断壁,老铺里已经完全重修过了。从遗留的基脚看,三个屋场都规模很大,房舍众多。屋前,是一片大垅。环顾四周,但见此处依山傍水,鸡犬相闻,山清水秀,视野开阔,良畦千亩,阡陌纵横,平坦如镜,利于耕作。有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胜境。

在这里,尹以正老人也证实,流光湾,以前是刘姓的庄屋。我问尹儒宗、尹以正两位老人,是否知道金城观?他们说,金城观,就在流光湾边上,原先有个庙,早已无存,他们小时候也只见过倒塌后的废墟。不知建于何年何月,毁于何年何月。现在,有人建了房子在金城观遗址上面。听他们一说,我精神大振,惊喜万分!谱上三个地名,洞下冲、刘家湾、金城观,都高度吻合。

11点多,我和尹儒宗老人到达原金城观所在地,现为尹常卿(已故)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建房屋尚兴堂。位置在流光湾东南约二三百米,后山叫半边山(也叫黄家田山),和流光湾后山实为相连的同一座山。尹老太正和三个老奶奶一起玩牌。她们说,后山以前有很多老坟,几十年来,开荒土、修公路,挖出过不少。尹儒宗陪我到后山查看,只见一片竹林杂树,再上面,是满种黄花菜的梯土。尹老太要留我们吃饭,尹儒宗不肯,回家去了。

吃过中饭,我马上又赶到尹儒宗老人家里,再请他陪我到流光湾后山察看。有一些古坟,隐藏在重重杂树荆棘之中,密不透风,无法进入,老人说,都是尹姓。我看到一块已经被土掩埋了一半的石碑,确实姓尹。

23日上午,我和宗亲良卿兄到邵东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办公室,查到2008年元月邵东县政府编印的《湖南省邵东县地名录》,上有记载:“流光湾:此湾原建有刘姓庄房,名刘光湾,误为流光湾”。现今之流光湾,即为刘家湾,得到完全证实。

至此,寻访工作圆满结束。

三、结论

20日晚,我查阅族谱卷首上,清乾隆辛巳年(1761年)重修,多篇序文,明确记载了刘家湾地名的来历,以及洞下冲为迁湘始祖显孝公居住之地。沈之浦序:“自明太祖初,复卜筑于南楚之宝庆府,属此邵邑刘家湾之名所由来已。嗟乎!人以地传,地以姓传,皆由于显孝刘君始。”芳来公旧序:“自洪武初,我始祖显孝公由江西之太和,卜居宝庆邵陵一都,庐墓所聚,至今称刘家湾焉。”琲山庚山二公序:“至明初,我始祖显孝公由江右卜居楚南邵邑,地名洞下冲,迄今,祖葬叠塚,名为刘家湾是也。”乾一公序:“元末明初,我祖显孝公携二子,曰泰观、泰觐,离豫章而迁楚南,卜邵邑太平乡洞下冲而居焉,今传曰刘家湾也。”如琢公序:“我始祖携二子,曰泰观,曰泰觐,由豫章而适邵邑之洞下,今曰刘家湾。”还有很多,不再一一罗列。

查阅卷一,祖辈,安葬在金城观屋后山的有四位:第二代泰观公夫妇,第三代复明公夫妇。安葬在刘家湾后山的有十位:第二代泰觐公夫妇,第四代忠宜公夫人曾氏,第五代源德公夫妇、源长公夫妇,第七代启证公夫妇,第八代尧钥公夫人祁氏。这位祁老儒人(1528—1604年),是大富刘氏从明初到明末,最后一位葬在邵东的。此外,还有六位祖先葬在刘家牌,二位葬在大冲山(据说在流光岭水库附近)。

综合寻访情况和谱上记载,基本上可以确定,流光湾即刘家湾,洞霞冲即洞下冲,金城观地名没有变化。金城观紧挨着刘家湾,与洞下冲隔河相望,直线距离不过三四百米,都在流光岭镇建民村内。此地,即为始祖显孝公生活居住之地,大富刘氏迁湘后发祥之地。

感恩祖先有灵,庇佑我顺利找到了宗族发源之地。特别感谢尹儒宗老人,不顾年高、天热,不辞劳苦,始终陪我寻访。

有感这次寻访,作绝句一首:

流光湾里觅源头,

洞下冲前心愿酬。

七百年间天不老,

河山佳处此安刘。

一审:王宏毅

二审:欧阳亚辉

三审:刘郁鑫

总编:刘颂阳


责编:贺磊

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

  下载APP